最近的新闻不能看了,真的恐怖,这一年莒县,苏州,深圳,青岛,上海,珠海,无锡,广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变成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是且仅是蓝底白字。看完又都垂头忙自己的事,等待着下一场随机的,无差别的。谁死谁倒霉,对同胞的死亡不可知情,更不允许悼念。跟猪圈里的猪有啥区别? 这一年的“年终总结”该怎么写?能做个花絮吗?他们死了,就像他们从来都没有来过 压力越来越大的高压锅,没看到装减压阀的迹象,还在加紧锁死一切,一个个拔掉仅有的减压阀...... 目前死者情绪稳定~
刚才给区里的“XX安全综合管理办公室”打电话反映楼道堆物堆料问题,电话一接通,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叨扰对方睡觉了:啊,啊呀,什么事儿?哦,哪里呀?哈,我拿笔记下哈、哪里来着?........ 不到三分钟,事情反应完毕,挂断电话,看了下表:14:18。 打扰领导睡觉,实在不应该~
总喜欢没事儿查域名,搞的网站域名也尽量短,特别是现在web站用户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短小的域名更容易被记住,省去了被百度等搜索引擎“揩油”的可能性。昨天看到站里几个用户组了微信群,也好奇加进去。正赶上折腾CDN导致网站无法访问,群里发图提醒我时,才看到他们注册账号都好几个月,算老用户了,到现在还是先搜索BTBK,然后从搜索结果里进入。 我肯定知道有“小白用户”这词儿,可没想到互联网盛行这么多年,从地址栏输入域名进入网站的门槛儿还是这么高,何况浏览器都会智能补充。姚劲波当年说用“58.com”因为简短易记,不想被搜索引擎绑架。 BTBK是匿名社区,为了用户隐私,提升内容安全,建立之初就屏蔽了所有中文搜索引擎(bing和Google除外),臆想的情况是:“虽然这会带来新用户增长困难,可一旦有人知道这个网站发的内容不会被传播到外面或他人胡乱引用,就会大大增加用户安全感,提升用户忠诚度”。 现在看,至少域名上的心思白费啦。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是个不存在的网站”,连用户自己都找不到了 做产品,切记闭门造车
PhotoShop用了十多年了,就刚刚,才知道PS是可以全屏的,我无数次的想要吐槽为啥Mac版没有全屏,今天重装新版2025版,快捷键F就可以全屏😂,好吧,毕竟我是野路子学的。 新版2025添加了AI功能,虽然不够精细,对于基本的抠图,快捷了很多。借助chatgpt还学习了矢量软件inkScape,Gemini出原型,inkScape转矢量,最后的logo非常精美,开心的一天,感恩AI。
(新京报)今日起,北京全市试供暖
22号准备去建档,说不认可二级医院的结果,且检查项不够。昨天带着所有补做的检查结果去了,一上午搞定建档+12周的NT检查。 今天看结果,嚯,这么点儿家伙,学会了竖中指啦,有搞摇滚的范儿。如果是男孩儿,只要不危害社会,混不吝一点挺好的。 已经看了好几次B超了,姑娘也跟我说过好多次“你的好大儿如何如何在”,譬如今天“跟他爹一样,不学点好天天”。这样的话语听得多了,开始有“当爹”的感觉了。 如果是个儿子,我要带他爬山、玩水、玩泥、跳河、流血等等。如果是个小姑娘,我更开心,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带她,大概率是各种旅游,出国看世界吧。
最近一个新闻是说一女士难忍疾病痛苦,选择安乐死。这种新闻不细看,就态度明确表示支持,当然我不会在大众平台上跟人对战。能自由自主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不支持安乐死多数是担心这项制度被恶意利用,真如此,那就又是一个“因噎废食”的制度。因为怕人诈骗,要求所有人银行开卡层层审核;因为有人行凶,要求所有人安检;那以后买小米Su7都要检查管制刀具?开水泥罐车都要提交精神质量报告?因为担心某一小挫人作恶,就要求整个社会为此背上沉重的枷锁。蠢。忘了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安乐死情感上我也很难受,甚至让我去选,我都不一定有勇气。可相比决定赴死的恐惧,没有选择权更可怕。有的人可以选择为了生命的长度牺牲质量,为啥不能允许忽视长度追求生活质量? 社会治理这话题太大了,聊不来。制度制定之时,应该给人提意见,投票赞成与否的机会,少数人的意见也是意见。好吧,又要歪到民主了,这词儿敏感了。既然这制度我没有表达意见或参与,难免会加倍批评,甚至完全否定。
1024节日快乐,各位程序员别忘了吃饺子😭
今天看到有人说“qq.com,tencent.co注册商是MarkMonitor,也能备案,我一直以为域名备案必须是国内注册商才可以”。意外之意是腾讯之类的大客户备案不合规。其实这个疑问我之前也有过,还发现搜狐网的ip一直都是香港,也就是服务器不在大陆。详细了解后发现,MarkMonitor在大陆也是有实体的,搜狐网的服务器也是在国内的,当年我应该是开了全局代理。这个感受就是有些站点的用户年龄层次相差很大,你很可能不知道与你对话的只是一个小学生。,另外,我自己也经常在某些不熟悉的领域或社会事件上瞎咧咧,想来让内行人或者认真思考的人耻笑也是常有的。 自己的博客固然都是一家之言,写文字又很爱输出情绪,聊得多了自然就露出知识上的不足,难免难免。
周五姑娘得知自己错失奖学金,非常伤心,跟X老师抱怨了一通。回家后我俩细查了规则,分析一通,除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还得出两个结论: 1、学生想拿奖,导师也要重视,日常周会,论文和项目上都要经常提醒和督促。 2、团队内要有“帮扶制度”,上一届的师姐要有及时提醒,指导新人去积累加分项,论文上能发尽发。 当然,论文能不能发,还可能涉及导师的“高引用学者”问题,怎么兼顾学生论文和导师高引,就很看导师个人的想法了。 无论那个行业都有“套路”,为了拿奖,相互带一作:师姐带师妹,老公带老婆。外行人哪里知道,内行人知道了又能如何。反正规则里只计算影响因子,可没写家属血亲要避嫌。